培育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点滴体会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进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加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进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进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加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究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进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假如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老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育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明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进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舞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可以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 元钱买一件价值 8 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沟通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 10 元减 8 元,再加上没用的 26 元得 28 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 36 减 6 再减 2 得 28 元;还有的小组认为 6 减 8 不够减就用 16 减 8 得 8,再加 20 得 28 元……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