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习题 陈占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材料必须是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而九义教材的传统习题中至少存在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习题中缺乏应用等问题。习题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学生看不到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也不会通过数学化的手段解决实际问题,这对学生建立积极的、健康的数学观,掌握数学建模方法是极为不利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习题极大地改变了过去的数学习题布置形式与内容选择,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强、操作性强的开放性作业。一、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让学生练中提高新教材的习题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老师的我们如何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习题的功能,让学生在练中提高,练出精彩来呢?为此,在实践中我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一) 充分挖掘例题功能,垫好学习基石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穿知识,归纳方法,熟练技能,培育能力和进展思维等作用。但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盲目改变教材例题的呈现方式,忽视了例题应有的功能。1.例题的尝试性功能。所谓尝试性功能,即老师首先针对例题的内容特点,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选择呈现材料,从精心设计准备练习入手,让学生在探究中作尝试性解答。例如,教学有关零的乘法,第一个例 题 ( 为 后 续 知 识 作 准 备 ) 为 : 0+0+0+0+0+0+0=0 , 0×7=0 7×0=0(《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 83 页<以下习题均为《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 然后出示例 6:508×3= 教学时,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可以独立解决第一个例题,直接为例 6 作好铺垫。然后借助题与题之间的联系,发挥正迁移作用。然后老师只需要在检查解答结果的同时,对例题作重点的引导性的分析,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明确算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在无意之中掌握了新知,而且学生养成了自觉探究知识的习惯。2.例题的变换性功能。要发挥例题的变换性功能,也就是在例题教学之后,借题发挥一题多变,使知识融会贯穿,让学生所学的方法能灵活运用。例如教学《四则运算》(四年级下册 10 页):"上午冰雕区有游人 180位,下午有 270 位。假如每 30 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