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答高考历史“启示”类试题 一、试题特征 1、材料特征这类试题一般以材料题形式呈现,题目由几段材料和几个问题组成,“启示”类试题往往出现在材料题的最后一问,通常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说明”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要求考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检测考生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知水平,历史感悟能力。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计都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如例 1 要考查的是“二战中的合作”,例 2 要考查的是“农业税”。(例题见附录)要考查一个历史问题可以选择的材料很多,那么命题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材料,从这样的角度来设问呢?这就是涉及到命题者的意图,即希望通过这道题实现什么目的,有什么教育意义或现实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试题的立意”。如例 1 的立意:在国际社会面临重大问题时,只有合作才能维护世界和平。例 2 的立意:农业税的取消是经济进展的结果,同时也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答案特征具有规律性、结论性;很少有课本中的原话,需要自己概括;往往与现实结合;有较强的逻辑性;体现历史学科的“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原则。二、主要问题这类试题学生普遍感觉有话可说,但往往不容易得高分,主要问题表现为:1、没法把握试题的中心内容,更无法把握出题者的“立意”。如例 1,这道题目有些学生无法找到中心内容,或者出现偏差,认为考查“战争与和平”,所以,写启示的时候不管试题有“谈谈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的要求,而是一味的写与战争、和平有关的话题,如“要警惕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和平与进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等。2、语言表达不准确,不符合启示类试题答案的特征。这类题目有时候往往涉及到学生的情感认识,所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在表述时口语化,过于情感化,在给分的时候就会缩减。如例1,“在面对重大问题时,世界人民应该站在一起,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一起协同作战,应付共同的敌人”等。三、答题对策1、通读材料、问题,找出考查的中心内容,切勿看一题答一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阅读材料和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命题者的意图。2、仔细、准确完成前面的设问。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但这是答好启示类试题的前提,因为一般而言启示总是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而最后的答案很多其实已经蕴含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