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性知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乘法分配律》课例讨论报告 【内容摘要】 小学数学中的一些规律性知识往往被以结论的形式静态地呈现在课本上。教学中不重视“过程”而满足于仅学得这些结论,这些规律就会是一些没有生命里的数、字母及各种符号的堆砌。学生学习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知道这样一些结论,获得一些知识,比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问题情境,得出具有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的式子,没有用这两个式子很快的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讨论对象,在发现—猜想—验证—完善—概括等动态的探究过程中去经历发现规律的智力活动过程,这样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成动态的探究对象后,使认知本身就具有了一种诱发学生较高思维水平的潜力,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关键词】规律性知识 以生为本 注重过程 前不久,我们四年级数学团队齐心协力完成了《乘法分配律》课例的打磨:商讨主体,选定课题,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上课观课,评课议课……一次次的酝酿、实践、思辨,一点点修改、磨砺、提升,点点滴滴令人难忘,现与大家一起分享。【讨论背景与意义】随着《数学课程标准》修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乘法分配律”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稍有差距。在教学中必须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重新定位,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根据这一意图,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将传统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变更为“通过经历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摒弃传统的重结论的记忆、算法的模仿,而注重在让学生发现、感悟、体验数学规律的过程上,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教学内容】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科书第 24——25 页,乘法分配律。【讨论目标】经过共同商讨,我们精心拟定了讨论的内容和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进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探究、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课例讨论样本】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