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那一方绿色------ 谈小学语文积累 翻开那透着墨香的语文教材,我们欣喜地感受到那浓浓的书卷味充斥着教材中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插图,每一个标点。阅读着一篇篇精选的经典之作,仿佛徜徉于文学的海洋,让人畅快,令人遐想。在心里感谢它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教材不仅仅多了一分人文性,更多的还是那份浓浓的语文味。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失的一分子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积累”之风可以说遍及大江南北。语文积累------无法割舍的情结语文知识靠积累,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尤其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更是凸显了这一点。于是在以积累为主要手段的各种语文教学如“一夜春风后的梨花”般一时乍起。清晨校园内《论语》、古诗词、《三字经》的吟诵声不绝于耳;孩子们小小的书包里也不知何时装上了一本厚厚的“积累本”;黑板的一角总是每日无声地变化着“一日积累”的名言、警句。很多学校为了鼓舞孩子们积极进行课外积累,便变着法子让孩子们争相夺魁,什么“状元”、“博士”等古今中外的名词也在校园内一时噪起。于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之下,我们的孩子也真的变得聪颖起来,二、三年级的学生常常把一溜的成语挂在嘴边,什么“釜底抽薪”、“隔岸观火”、“覆水难收”等词语搞得家长瞠目结舌,在惊叹孩子聪慧的同时也深感教育之伟大。抬头仰望,也许那一方土地呈现给众人的是一片葱茏,可是,俯身端详,那一方土地也并非绿意四溢。现象一、语文积累的认识有失偏颇现在许多老师片面地认为背一些好词、好句、语段、篇章,多记一些名家名篇就是所谓的语文积累。于是在如此狭隘的思想指导下,好词好句的摘抄、背诵成了学生每日的必做作业。大量的抄写和背诵让学生对原本鲜活的文字感到索然无味,口中虽常常念叨有词,却并不是内在真情的接纳。特别是每次检测中那大量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的考查,更是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犹如在一个无边的大海中航行,不知航向。所以,语文学习在这样的语文积累面前顿时变得灰暗而又干涩。现象二、语文积累的目标定位不准目前,语文“积累”之风盛行,从刚入学的孩子起,就开始每天琅琅背诵。当然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孩子们从小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固然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假如在语文积累上目标把握不准,也许就会“欲速则不达”现在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象:在低年级课堂上进行的关于成语、谚语、古诗等练习,竟然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同样进行着。这不得不让人费解,究竟是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