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幼儿老师教育随笔 1300字] 上中班以后,为了进一步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培育他们的责任感,我们常常邀请孩子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整理器械箱,分发点心和碗筷,整理床铺,等等。每天午饭后的散步时间,我们会请两三位孩子留在活动室里,帮着拎拎桶、挂挂毛巾什么的,不少孩子总是积极响应。于是,我们便轮流邀请一些主动请缨的孩子,分配适当的劳动任务,让他们学习简单的劳动技能。在与老师一起劳动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变得越来越能干,也乐于与老师沟通。可是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踊跃参加劳动的总是那些活泼、动手能力较强、平常同意和老师沟通的孩子,那些比较内向、做事较慢或平素就贪玩的孩子几乎从不举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孩子的性格因素外,还与我们的选择习惯有关。刚开始,由于我们担心孩子能力不足,所以邀请的都是一贯比较能干的孩子,他们在不断的参加和我们的肯定中获得了成功与自信,因而表现更加积极。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原本就自信心不足,加上老师没有邀请他们,他们自然而然就置身事外,渐渐丧失了主动性。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只想着远离老师的视线嬉闹,对劳动自然不感兴趣。那么,有什么办法让所有孩子都积极投身到为集体服务的活动中呢?我们的策略是: 1.把劳动作为奖励内容 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扬,同意在集体中承担一定的任务,表现自己的能力。我们将参加劳动作为对表现好的孩子的一种奖励措施,有效激发了孩子的内在动力。 一次午餐后,我们对孩子半天的表现作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对有进步的孩子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表扬,然后提出要求:“因为你们表现很棒,所以老师请你们来帮忙。你们同意吗?”受到邀请的孩子自然快乐不已,看到周围艳羡的眼光,自豪感油然而生。后来,随着参加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我不得不制定值日表,安排孩子轮流参加劳动。 2.让劳动富有游戏性 在老师心目中,参加劳动是一种锻炼。而在孩子眼里,劳动可能更多的是一种游戏,他们享受这种和老师一起把活动室整理洁净、充分显示自己能力的感觉,享受水流冲在抹布上、拖把在地面游走的过程。假如这种“游戏”更具趣味性.那么它就会更具吸引力。所以,我们和孩子一起给每一种劳动内容都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例如,将擦桌子叫作“给桌子洗脸”,将拖地当成“给地板挠痒痒”,将挂毛巾变成“数数竞赛”……孩子们沉醉在游戏情境中,劳动也变得格外欢乐。就连那些原本淘气的孩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