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将分四级综合开发轨道站点 轨道交通作为我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根据规划,在 2035 年线网将达 1696 公里、线路将达 35 条,拥有 714 个站点和 80 个车辆基地。如何更好地落实 TOD(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进展理念,加快推动漂亮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进展格局的作用,实现轨道交通导向型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日前,《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综合开发专项规划》《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制定完成并通过市规委会主任会议审查。 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采纳分级方式 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 据介绍,此次规划策略之一就是定等级——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结合成都实际特点,构建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分级体系。经过广泛调研,国内外城市均根据站点周边城市功能、交通功能等因素,采纳分级的方式开展轨道站点综合开发。为实现站点综合开发差异化规划管理及技术引导,成都以城市功能与轨道交通功能为主要分级影响因素,结合进展实际,将轨道交通站点分为四级——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一般站点。 第二个规划策略则是理资源,对以站点为中心,一般站点半径 500 米,换乘站点半径 800 米以及车辆基地周边综合开发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梳理;第三个规划策略是提指引——编制《成都市轨道交通场站一体化城市设计导则》,作为站点规划工作的指引和技术指南。 《导则》提出,鼓舞功能混合,在站点周边核心区集聚产业、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在外围辐射影响区布局居住及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将重大产业功能向站点核心区集聚,在外围布局服务于本地社区的产业功能;紧邻轨道站点立体化布局公共交通设施,公交场站应紧邻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建设,在枢纽内部实现无缝换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宜向站点集聚,形成 TOD 与 SOD(服务引导开发)紧密结合,在外围布局居住及服务于本地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核心区不宜布局纯居住功能;同时鼓舞在辐射影响区范围内结合城市功能与慢行通道,布局城市开敞空间。 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 塑造有显示度城市地标 突出天府文化价值 在“颜值”方面,《导则》提出加强城市形态与风貌设计整体统筹。站点要塑造优美形态,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整体协调、端庄典雅”的整体城市空间形态,注重公共功能设计,塑造有显示度的城市地标;凸显文化价值,深挖站点所在片区的文化要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