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故土难别】 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故土难别 文\李宗明 记得 6 岁那年,外公带我去昭觉寺拜菩萨,一位耄耋长老给我看相摸骨,说我长大后会漂洋过海,去异域大展鸿图。根据这位长老的预测,我今生似乎应该属于那种离乡背井远走高飞之人。时隔多年我踏入社会后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证实这位长老的确有其先见之明。可是,我却没有听从命运的安排,在过往的岁月里,多次放弃了当华侨的机会,执拗地坚守着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 早年有些人捞到机会跨出国门后,就滞留不归甚至“失踪”,我所熟知的就有两个。如今这些当初下得了“狠心”的人都已成为华侨或是 X 籍华人,都已有了一份殷实的产业。而我在一些人眼里却一直是碌碌无为,日子过得很平淡。这或许都归咎于我每到关键时刻总是柔肠百结,与故土有割不断舍不得的情结,最终都让稍纵即逝的机遇从眼前溜掉。 1982 年我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自食其力不久,即赶上了欧共体(现在的欧盟)免费为进展中国家培训相关业务人员的机会。不过,参加培训人员首先得完成培训方发来的 60 道考题,及格者才能入选。没想到我经过 10 来天的冥思苦想,竟然过关斩将,通过了欧共体的考试;更没想到此行全国只有三个人,与我同行的一个是 H 老师,另一个是 A 老师,他们都比我年长20 来岁,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算是我的长辈。 培训班的授课点设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内,培训期为三个月。但我们通常是在一艘名为“奥地利号”,游弋在莱茵河中的游轮上上课。培训班共有来自全球 50 多个进展中国家的 70 多名学员,我们除了学习理论和相关业务知识外,还隔三差五地上岸考察市场。一天上午,我们抵达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培训方给我们 5 个小时去市区做市场调研。H 老师和 A 老师此前曾多次到过科隆,他们不想上岸,就在自己的舱房里休息,我于是独自去科隆城里闲逛起来。 科隆街头行人稀少,早春清冽的空气中交织着月季花、烤面包和咖啡的香味,蓝天丽日下,一幢幢古朴的建筑物影影绰绰,光彩照人。公路上车辆往来如织,那些色泽各异造型别致的名牌轿车,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根本见不到。人行道上,间或有两三个行色匆匆的过往者,他们都穿着随意,举止洒脱,我一个西装革履的异乡客由此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我顺着一条干净的大街走下去,不久进入一片繁华的商业区。我信步走进一家精品皮具店,收银台后面一位体态微胖,面相富贵的中年妇女立即起身,微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