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优秀随笔: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语感的培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在我的课堂上或是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上,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篇课文,老师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文章的整体意思不能体会得深刻。假如老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训练,效果出乎意料──许多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这就是语感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对语感的培育。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破除以老师讲解、分析、说明为主的知识灌输,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育良好的语感能力。我们的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教材,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一字一句皆有情,一文一人都有义。而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培育与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作品的感染作用。 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育,忽视了让学生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重分析讨论轻语文实践,追求讲深讲透,却忽视了自悟自得,忽视了语感的培育。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育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丐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可见,语文大师一致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的培育。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养的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进展。语感培育是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欲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和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读这段文字后,我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联想:可以从“细雨如丝”中联想丝绵细密和柔软;由“贪欲地吮吸”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伸展”联想到摆脱束缚后的轻松和舒服。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急迫的动作以及欢快与舒服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