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纪念改革开放 40 周年”主题征文范文四篇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知从何处飘来一个汽球,掉到姨丈家的院子里,汽球下面还捎着些图书和牛肉干等食品。这真是天上掉下来馅饼!我立即被精致的图书所吸引,图书上有许多彩色图片,现在只能想得起其中的一幅:在一部小货车上,几个人正忙着搬运一些电视机;至于上面的文字与数据,我是不感兴趣的。当我把图书拿出去到处炫耀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让我感到很满意。在我的记忆里,这一次经历总带着神奇的色彩,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台湾那边搞的什么“宣传攻势”,目的是宣扬台湾经济进展的成果,油然一笑。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真正能够记事要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中国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改革开放**年,就是我这一生的前**年。一路走来,蓦然回首,目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的感触已不能简单地用“惊讶”来形容。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父辈们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提起“工分”、“集体”这类词语。七十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常吃得很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工分”是由“集体”根据个人劳动生产的贡献评定,因此劳动力多的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工分”。照明用柴油灯,没有电视、报纸,每到夏日的夜晚,村民们便聚在祖宅前的大广场听广播,这是他们猎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也是在每日的辛劳过后能够得到的唯一的休闲娱乐。 那时候父亲负责管理村里的一个林场,带着十几个人守着一个山头。那座山距我们村很远,据说是不知哪一代的祖先置下的“产业”,目的是保证子孙后代有柴火做饭。父亲说,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是专用的运输工具,他们隔三岔五要千里迢迢地把木柴运回村里。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摆脱贫穷。“平均主义”、“大锅饭”必定要被历史所抛弃。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鼓舞了宽阔的中国农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新的体制下,中国农民表现出了更大的劳动激情。八十年代以来,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办起了废品回收,现在已有不少人跻身“百万富翁”行列,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一些眼光独到的村民更是办起了塑料加工,直接向工业企业提供原料。农民不再依附土地生存,农村经济朝着多元化转变。现在到村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