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游记》的孩子幼儿家长教育实例看《西游记》的孩子幼儿家长教育实例 每逢过年,孩子去外婆家,湖北小镇,美食满街,喧闹喜庆。于是五岁零二月的吴子兮,我没怎么好好陪他看过烟花听过爆竹。孩子不在身边,就翻看老电影,难得空闲几天。一路沿着英国导演看,希区柯克《电话谋杀案》,莱德利·斯科特《天国王朝》,安东尼·明哥拉《英国病人》,斯蒂文·戴德利《朗读者》,前后二十多部,够一年时间来反刍。 正月初五,子兮和妈妈回家,笑嘻嘻说:“爸爸,我看了《熊出没熊心归来》,很好看!”我特想带他看《功夫熊猫 3》,无奈影院清一色 3D 排片,完全不顾小宝宝需求。于是在家看《西游记》动画连续剧,每天两集的节奏,看到“三打白骨精”就寒假结束了,还说:“白骨精就是美女画皮”,妈妈忍俊不禁。《西游记》最大好处在于故事,在于给吴子兮看喧闹,其他都随意,六小龄童周星驰或动画皆可,经典的意思就是经得起恶搞。 《西游记》明刊本不题撰人,至清初汪象旭《西游证道书》始以为丘处机作,后吴玉搢据明天启《淮安府志》及小说中的淮安方言推断作者为吴承恩。二十年代初鲁迅据历代《淮安府志》及钱大昕、纪昀、丁晏、吴玉搢等的记载,确定吴承恩为《西游记》的最后加工者,胡适郑振铎支持此说,但非定论,俞平伯、陈寅恪、章培恒皆反对,我们这代人学识浅薄,也就看看喧闹。鲁迅最早提出孙悟空与《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有渊源关系,胡适则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这两者后来分别被称作“国货”说与“进口”说。“进口”说占优势,陈寅恪、林培志等也持此说。反正一笔糊涂账,在当代出现大量戏说西游,是符合西游本色的原来就是添油加醋一路走来!说正宗,维正统,皆至死亡东方学的魅力在于兼容并包,在于“无”。只是今人无力再靠文字的力量改编西游,我们靠技术手段(如影像)大话西游。 记得吴子兮二三岁时给他背唐诗,听着听着,王维律诗杜牧绝句孩子也能唱个二三十首,如今到忘光了,不打紧的东西,本只当有事没事的闲聊,孩子鹦鹉学舌,喊爸喊妈格外清楚,不至口吃也就够了。也许孩子以后的学习也止于此,科学家艺术家那是侥幸的万里中一,大可不必当真。吴子兮二三岁时朗朗上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只是懵懂时期的言说喜悦与冲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能,无涉情与诗。今日他能清楚的告诉我童年的欢乐,忘记了王维与杜牧也无关紧要,学习不该是成艺后的荣耀,更该是这个过程本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