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体结构滑模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筒体结构滑模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摘 要】液压滑模施工工艺对筒体结构有施工速度快、整体性好等特点,但滑升过程中常常出现筒体水平裂缝及滑模设备扭转的现象。本文在观察现场施工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和预控措施。 【关键词】滑模施工;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1 滑模施工筒体混凝土质量控制 1.1 现场观察及试验 入模后的混凝土应变能力变化是有规律的。开始时随时间延长而提高,到某一时刻抗应变能力达到极限,然后随着时间延长而减小,最后达到凝固。 实践中用手指压砼壁面靠手感观察也有几种不同情况:有指印并有压凹痕迹时,滑升墙体容易开裂;有指印但无明显压凹痕迹时,滑升墙体不易开裂;几乎看不到指印时,滑升墙体容易开裂。 这一实际观察结果表明理论上的某一时刻,混凝土抗应变能力最大;实际是在某一时间段内都比较大,在这一时间段内滑升筒体就不会开裂,即称为最佳滑升时间段。针对这一情况,对混凝土矿渣水泥在不同温度下的滑升时间进行了试验.在不同温度下,最佳滑升时间内对应的混凝土强度一般为 5-10kg/cm2。 1.2 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2.1 操作平台系统 操作平台作用在筒体上的恒载及活载分布不对称、不均匀。平台搭设不合理,使模板体系自身受力条件不平衡。 1.2.2 钢筋工程 竖向主筋与支承杆相互挤靠,钢筋过密。水平向排距间 S 形钢筋拉钩加工不到位,使钢筋紧压模板。水平筋设计时接头太多,对混凝土流变振捣不利。钢筋保护层达不到设计要求。 1.2.3 混凝土工程 滑模中上下层间的混凝土坍落度相差太大。混凝土砂率过小,和易性差。振捣不均匀、不密实,有重复振捣现象。施工缝处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牢,上下两层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太长。 1.2.4 模板工程 周转数次后的钢模板局部刚度降低、变形严重。支模后有倒锥现象。模板表面混凝土清理、刷油不及时。 1.2.5 液压提升系统 油路布置方案不佳,最短最长路径给油时差较大,压力传递损失不匀。千斤顶卡头工作性能差,有失卡下滑现象。在洞口部位的千斤顶支承杆有失稳现象。 1.3 改进及预控措施 1.3.1 操作平台系统 编制施工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恒载与活载随时间和部位不同的变化,以此为依据设计布置千斤顶。按设计放置材料及液压操作系统。 1.3.2 钢筋工程 当支承杆与竖向主筋紧靠时, 依等效原则可适当用支承杆代主筋。保证水平向 S 形筋拉钩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