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故事对幼儿教育的意义听一个宁静的睡前故事,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看一册图画精致的漫画…这几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每天的必做活动之一。这其中重要的主体部分来源于我们口口相传的民间童谣和故事,在近些年也不乏新兴的作家为孩子們量身打造的现代作品。结合精心设计的图画,成为了孩子们不可或缺的“好伙伴”——绘本故事。绘本故事的内容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形象有趣、语言简练,是幼儿易于接受的一种方式。在《3-6 岁儿童学习与进展指南》语言领域中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常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育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一)绘本故事能够进展幼儿的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绘本故事”顾名思义,图画在前,文字相辅。对于幼儿来说,最吸引他们的是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鲜艳丰富的色彩。《指南》中指出:幼儿在3—4 岁:1、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4—5 岁: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5—6 岁: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进展,或续编、创编故事。 案例:绘本故事《地球的呼吸》——幼儿阅读中的观察与发现指导孩子阅读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并不容易。把《地球的呼吸》图画书投放入阅读区后,我发现,最先吸引孩子们的是封面上一个个戴着防毒面具的人们,孩子们相互探问着:“这些人怎么了?为什么要戴面具呢?”于是,孩子们急切的翻开书去找答案。当看到美好的、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孩子们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当看到环境被人类无情破坏的画面,人们戴上了防毒面具;小动物们戴上了防毒面具;水里的鱼戴上了防毒面具……这一幅幅画面又滑稽又可笑,孩子们都相互翻看着、嬉笑着。可是看着看着,孩子们都不笑了,因为书中把问题一次次地抛给孩子们:“可怕的事情会发生吗?”孩子们看着画面沉默了……我们为此专门展开了一次讨论:当我们生活的城市陷入了雾霾,鲜活的事实已经摆在了我们面前,孩子们戴上了厚厚的口罩,看不清尽在咫尺的好朋友,呼吸不到新奇的空气,看不到蓝天白云,孩子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不希望戴上面具来生活!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能为地球做点什么?”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我们不乱扔垃圾、走路上幼儿园,建议父母不开车、不吸烟……做我们力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