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家信用的豪赌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家信用的豪赌 邵宇 陈达飞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经济供需两侧承压。而货币和信贷政策精准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机制尚未建立,故更多地只能依赖财政政策,致使财政赤字扩大。有学者认为,在全球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高债务和高风险的“三低两高”的形势下,财政赤字货币化具有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特别国债可由央行以零利率认购。 然而从历史情况看,财政货币化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正在接近财政货币化的美日两国,在 20XX 年金融危机后 10 余年,经济仅仅是弱复苏,远不及1929 年大萧条 10 年后的强势复苏。 假如中国实行财政货币化,不但可能达不到经济增长预期,还会破坏财政纪律,最终可能引发通胀并损害货币信用,令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进程遭受挫折。 纵观一国货币取得世界主要货币地位的历史,无论是英镑还是美元,严格的财政纪律始终是关键。 英镑崛起:国家信用的较量 从欧洲历史看,拿破仑战争是欧洲乃至世界版图改变的转折点,取得勝利的英国进入维多利亚时代的黄金进展时期,而法国则逐渐失去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英国在 1215 年《大宪章》公布之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雏形。1688 年光荣革命后,议会拥有对国王和政府预算的管理权,议会要求发行国债之前必须设立新的税种,以确保债务具有可清偿性。议会对预算和国债的约束性管理,使英国的国家信用显著提升,政府利用国债和短期证券融资的能力大大增强。而在此其间,法国一直是君主专制制度,债务违约常常发生。正因为英国国家信用高,所以,英国发行债券的融资成本相比法国更低,这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外,每当战争结束,英国政府就会立即整肃财政,清偿国债,甚至将偿债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具体方式包括:加征新的税种、建立偿债基金、永续债转固定期限债、低息续借、国债合并为统一公债和债转股(99 年期年金国债转为南海公司股票)等。稳健的财政,始终是英国国债公信力上升和风险溢价下降的关键原因。 英国国债公信力的另一个来源是金本位制。早在 1717 年,英国就实施了金本位,而欧洲大陆在 19 世纪 70 年代才普遍实施,滞后约 150 年。金本位是约束政府财政货币化的有效手段,有助于建立财政纪律。金本位下,财政货币化的结果就是货币超发,由此将导致通货膨胀、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这又会进一步提高政府的融资成本,甚至可能出现货币和债务危机。简而言之,金本位下,财政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