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落实与回归道的落实与回归 【摘 要】 一个思想体系的建立,往往以本体论观点为根基,拓展至认识论和伦理学,再进展出系统的方法论和其它思想部门。老子的思想体系亦是如此。其思想感发于社会现状,为寻求一个根本的解決方法而提出了有关于“道”的本体论思想,在此基础上将“道”的特点作为万物普适的规律,将其拓展到人的认识和人际关系上,最终也落实在其出发点——治世的政治方法上。本文将从老子的本体论概念“道”出发,阐述其基本内涵特质,在此基础上引入道的突出特征——反,进而从其进入老子的治世方法中。笔者将从“道”拓展延伸到政治,再从政治中观察“道”的体现,以落实与回归的思路理解老子思想内部的自洽性。 【关键词】 老子 道 政治哲学 一、本体论理解 《老子》中多处谈及“道”,认为“道”是天地母[1],是无也是有[2],只谈到其特性而未给出准确的定义。老子认为自己无法给其命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同时认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按老子的观点,他所说出的“道”就已经不是“道”本身,假如我们把“道”用语言描述出来,那么这个定义也不是真正的“道”。因而真正的“道”是无法被言说的,不能被精确定义出的。 但这不意味着“道”无法被理解,依照冯友兰的观点,“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3]。以此为基础,结合老子的时代背景来推论“道”的特性:“道”是万物的总原理,总的就是根本的,而原理不能是具体的、物质的而是抽象的、形上的;在当时名词匮乏的年代,抽象的存在往往难以描述、也难以被言说(但可被模糊地言说)[4],形上的也是无形的;既然无法被言说也无具体形态,那么“道”从语言上和物质上都是无法被人为干预的,不能被人干预的、干涉的也就是自然的。 自然同时也意味着“道”沒有神化的色彩,胡适在其书中是如此阐释的:老子生活的时代秩序混乱,亲见杀人、家破人亡等灾祸,假如“道”是有意识的、有知觉的神,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形。[5] 总结之,“道”是根本、本源的、抽象模糊的、不受人干涉的、自然而然的。 二、“反”的辩证法 “反者道之动”(四十章),“道”的运动特征是“反”。反有两种含义:一为相反,二为反复[6]。相反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进展,而反复则意味着周而复始。笔者以为这两种含义並非相互排斥的,万物从“一”进展,逐渐变复杂成为“二”、“三”,而当复杂的程度进展至极端后,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所谓“物极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