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问点 历史学问点很多,只有进行总结,才能发觉重点难点,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问点,期望大家宠爱!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根本缘由)生产力进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乱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文化思想)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育了大批人才 ,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政治)动乱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4、(经济)井田制瓦解。 5、(阶级关系)士阶级与新兴地主阶级活跃。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他们的学说根本上是为了维护君主统治) 1、孟子 ① 孟子的思想核心:民本主义 A. 仁政学说;B 性善说;C 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 历史地位:A. 《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 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 荀子的思想: A.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 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 被视作儒家异端;B. 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 非攻,春秋无义战; ③ 尚贤、尚同 尚力、节用、节俭 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 ①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② 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 (四)道家 1、庄子与道家 2、庄子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顺应自然 (五)法家 1、韩非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① 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 ② 今必胜古、主见变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 ① 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的需要。 ② 在后世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注】区分现代法制:法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护统治,是统治者的法律,完全为了君主的利益。 (六)兵家 1、《孙子兵法》 2、孙膑与《孙膑兵法》:重视战斗规律,留意利用和制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高中历史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学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