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课教学现状讨论 一、对江苏省历史学科高考试题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内容的分析 在很多中学老师心目中,高考是教学的风向标,面对中学生课业压力特别大的实际状况,老师选择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紧扣“考纲”教学。这种方法不仅让老师的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也让学生学得相对轻松和高效。纵观近 10 年江苏高考历史学科试卷,风格一脉相承。江苏的高考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详见表 1〕。选择题具体可以表现为材料型单项选择题,要求考生对题干材料理解然后作答,考查范围是必修部分。非选择题主要表现为材料型简答题,每题 2~4个材料,材料后面是 3~4 个设问,考查范围是必修和选修部分,选修部分题目根据所选专题进行作答。总的来说,江苏省历史高考题强调材料理解,削减死记硬背。由于本文着眼点是历史选修课,关注的是材料型简答题。这一部分命题难度远远大于选择题,更表达出命题人的独具匠心和良苦用心。对于材料型简答题的分析如下〔见表2〕。从选用的材料看,考生对于材料型简洁题的作答最基本的就是对于材料的理解,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考生对于题目的理解程度。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接受较多文字性材料,包括古代史料和今人专著,还有信函、演讲稿等形式。除此之外,必修部分材料还选用漫画、表格、地图、折线图等形式,丰富材料的类型。从设问的角度看,必修和选修部分都是三个问或者四个问,题目由具体到抽象,难度由浅到深,平稳过渡,反映出命题人重视对学生史料意识和新史观的考查。而选修部分题目比较常规,更多地依托于课本。从课本涵盖来看,必修部分学问覆盖很广,突出主干,可以说主干学问全覆盖,对于热点问题也暗含其中,表达出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教育目的。选修部分一共六本书,但试卷只考查4道试题,每本书一个专题,缺少《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两个部分试题,对此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二、高中历史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及缘由 1.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选修课设置的初衷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的独特化进展。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的不同步,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中学教学只能向“高考”妥协,因此产生很多问题。〔1〕学生无选修课自主选择权。所谓的选修课真的是学生在选吗?答案确定是否认的,为了便于教学和考试,往往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老师代替学生进行选课。他们选择的标准是哪个简洁得高分就选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