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第 2 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习目标:1.概述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分析其产生的条件、特点和量的计算 3.举例说明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并与“J”型曲线作比较。学习过程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有:观察讨论对象,提出问题→ →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 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 等,对模型进行 。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 20 min 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细菌在适宜环境中的生殖方式是 。1 h 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2 h 后 ;24 h 后 ;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 。(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 P66 中的表格。)(3)计算 n 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 Nn=_______,x 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细菌种群数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假如在一个培育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画在课本 66 页上。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根据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数量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 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建立模型:假如种群的起始数量为 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λ倍,那么:一年后种群数量 N1=________,两年后种群数量 N2=________,t 年后群数量 Nt=_____________。(这个公式即为数学模型),(3)思考:当 λ>1、λ=1、1<λ<0、λ=0 时,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别会怎样?(4)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小结:种群的“J”型增长:在 和 条件充裕、 适宜、没有 等理想条件下,种群个体数量往往会呈 增长 ,若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大致呈“J”型。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结合课本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理解“S”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建构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 模型假设: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