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读/观/看后感应用文写作 读(观)后感 读(观)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一部影视作品之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观)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讨论的文体之一,我们在平常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常写。总之,读(观)后感是读完书或是看完其他作品之后的感触。也就是说,读(观)后感既包括“欣赏”的过程,也包括自己的“感受”。 “感受”多种多样,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思想,可以是在阅读之后受到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在读作品之后联系社会实际发表见解。读后感与一般议论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建立在读、观后的基础上生发出的感想。而在中学阶段,撰写观后感时,更重视的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思考,而少有对影片摄制手法方面的探讨,因而读后感、观后感的撰写思路会趋于一致。 【格式】 (1)拟标题 标题可以是《xxx 读后感》《xxx 观后感》《读 xxx》,也可以采纳正副标题的形式,如《人间有味是清欢——读林清玄散文集》。前者简洁明了,后者主旨明确,也更有“文艺范儿”。当然,读后感、观后感的标题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大家尽可以在切合主题的基础上自由发挥。 (2)正文,即.写作结构与思路 一篇完整的读(观)后感,大体来说,包含四个部分:引、议、联、结。这与议论文的写作方式有相通之处,但要注意不能脱离阅读对象。 第一步:引。 文章开头,先简洁地交代所阅读的作品。通常情况下,读(观)后感的第一部分,围绕着“感”的要点,适当、有条理地引述相关材料。假如是影视作品,简洁地概括出某一个情节或画面,交代清楚生发出来的“感”从何而来,作品中的哪一点特别引起了思考。 请注意,引述的原文材料是为后文的“感”服务的,所以不可大段大段地摘抄。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说明画面或情节的篇幅不能过长,三言两语即可。认真斟酌之后,不相关的内容可“忍痛割爱”。摘抄和概括要精简、准确、有针对性。 第二步:议。 接着对所引材料进行分析、解读。挖掘出材料的深层含义,然后自然地过渡,提出你的中心论点,即你有所“感”的核心要点。请记住,自己的感悟是建立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的,你的核心要点是从对材料的分析解读中引发出来的。分析作品和发表议论要紧密结合。 第三步:联。 第四步:结。 我们沿着同一个思路和主题,就作品本身展开记叙、联想和思考。结尾部分就需要将上文观点简单做总结,进一步发表自己的感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