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 合 说 明1.1 概述民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渠道老化维修工程,位于民和县境内的湟水河右岸二级阶地,灌区东临甘肃省,西起马场垣乡的磨湾子村,北濒湟水河畔,南至湟水南岸中低山丘陵阶地前,海拔高程约在1830 ~1730 米之间,灌区东西长约8km ,南北平均宽约3km ,地形呈条带状分布,地势西高东低,并依次由南向北倾斜。干渠自流灌溉1900 亩。本工程计划通过对下川口村渠道及渠系建筑物工程进行防渗衬砌,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保证灌区的正常运行,使工程效益得以很好的发挥。该工程始建于1951 年,至今已运行近六十年。后经历年的维修、改造,形成现今的规模。该工程水源为湟水河河水,用下川口电灌站提至湟水河右岸二级阶地。渠道设计流量 0.2m3/s,干渠总长7.3KM ;各类渠系建筑物60座,工程自建成以来,为促进当地农业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00 亩,粮食总产83.84 万kg,平均亩产381.1kg;玉米、蔬菜及果类播种面积 1399 亩,总产84.65 万kg,平均亩产605.1kg。灌区地处我省东部干旱区,海拔在1830 ~1730 米之间。区内居民以回、汉族为主,现有居民2950 人,有劳力1180 ,经济比较单一,居民一向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是本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唯一经济支柱。该地区气候温柔,光热充沛,但干旱少雨,春旱发生机率大,是农业进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历史原因,工程设计标准低,设施简陋,配套较差,随着工程使用年限的增长,老化失修日益严重,许多建筑物带病运行,过水能力降低,加之渠道防渗程度低,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仅在0.40 ~0.45 左右,水量漏损较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效益衰减。虽然近几年国家投入了部分资金对渠道险工险段和损坏建筑物进行了维修,但限于投资少,维修改造和配套工程量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造成水资源的长期浪费,对灌区当地农田的适时适量灌溉带来严重影响。1.2.1 水文本工程以湟水河地表径流为灌溉水源。湟水河是黄河上游的一条较大支流,为西宁~民和盆地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祁连山系大板山南麓,上游正源为麻皮寺河,在海晏县与哈利涧河汇合后称西川河。流经湟源,进入西宁盆地,与最大的支流—北川河相汇,然后曲折曲折,穿过小峡、大峡、老鸦峡,在民和享堂与大通河汇合后流入甘肃,至水车村注入黄河,全长336km ,河宽一般在50~200m之间,河道平均比降14.8 ~5.3‰ ,坡度大,河水流态一般呈紊流状,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