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瘫痿)良方---补阳还五汤(网摘) 方源 清代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构成 黄芪 生,四两[125g]; 当归尾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 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1.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她因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风 3 克,服四五剂后去之;如已病三两个月,前医遵古方用寒凉药过多,加附子 12~15 克;如用散风药过多,加党参 10~15 克。实验讨论 (1)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中风患者血液处在"粘、浓、凝、聚"的倾向,运用本方后,能增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甙的含量,克制血小板汇合和释放反映,克制和溶解血栓,以改善微循环,增进侧枝循环。[《浙江中医杂志》1986(3)∶110] (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 1.补阳还五汤静脉注射,有缓慢、持久的降压作用,对麻醉家兔能明显地增强心肌收缩幅度,反映心肌耗氧量的心肌张力时间指数明显减少,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明显增长。[《中药通报 1987(2)∶51] 2.补阳还五汤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 ET-1 基因体现的影响采纳线栓法制成大鼠 MCAO 再灌注模型,并用地高辛精标记 ET-1 基因进行原位杂交。成果补阳还五汤治疗组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及尾状核 ET-1 基因体现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比组(P<0.05),两组大鼠缺血再灌注侧皮层和尾状核 ET-1 基因体现均明显高于健侧相应脑区(P<0.05,P<0.01)。脑缺血再灌注可以诱导脑组织 ET-1基因的异常体现,从而进一步加重脑损伤,补阳还五汤可在一定限度上下调脑缺血诱导的 ET-1 基因的体现,也许是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3.补阳还五汤对脊髓损伤(SCI)模型大鼠脊髓组织血小板活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