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比亚迪的电动车营销与汽车老大梦想的实现编写人:Charlie Z导读:因为巴菲特(Warren Buffett)购入了比亚迪公司 10%的股份而让比亚迪成为了 2025 年最热议的公 司。公司创始人王传福深谙低成本创新之道,但他的许多想法与做法都是反传统的。比如他雇用大量工人以替代自动化机器,他对于公司多元化的行业选择,还有他巧妙模仿竞争对手的本领很强。许多人对“比亚迪模式”不屑一顾,认为这是投机取巧的短暂辉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却认为“这家伙,集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和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于一身”。比亚迪公司以低成本创新策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尽管其自身实力仍微小,但其汽车充电电池业务备受美国汽车界关注,它的成本足够商业化了。丰田汽车未来的战略核心—— Prius 双模汽车——可能因比亚迪的出现而瓦解。假如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或任何欧洲汽车制造商与比亚迪合作,这会成为挽救美国汽车业的希望吗?50 多年来,汽车制造业有一条通向成功道路的必定法则——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它强调生产效率与成本,彻底杜绝浪费的思想。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将汽车业形容为“工业中的工业”。这样,精益生产方式在各类制造业中传播开来,而它的发明者——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则被奉为制造业的楷模。尽管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但“丰田生产方式”却不容置疑。然而世事难料,在宣布了全球汽车业最大规模的产品召回之后,丰田汽车与“日本制造”一道,开始受到质疑。短期看,危机还没有蔓延到精益生产方式,人们还只是认为“丰田危机”是供应商和丰田公司之间的问题,这是个别现象。毋庸置疑,关于汽车工业的新商业模式,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给不出任何答案。甚至,它对于生产效率与成本的过度关注,几乎成为汽车制造商价值创新的绊脚石。难道,汽车工业就此不再是“工业中的工业”吗?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Kiichiro Toyoda,1894~1952)曾指出:“像汽车生产这种综合工业,最好把每个必要的零部件‘非常准时’(Just in Timc)地集中到装配线上。”所谓“非常准时”,就是“把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能准备好必要的数量”的状态。为了制造出这样两种状态,丰田汽车公司最大限度地削减过剩设备和中间库存;为了把连续的各工序用这种管理方式统一起来,大野耐一想办法把各工序实行标准化、同期化,并使这种管理方式形成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