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得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 6 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 6 根小棒。 A 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 6 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就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得过程在小组中沟通一下。 B 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就是:平均分成 1 份,2 份,3 份,4 份,5 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瞧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得很快地分好,有得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 1:平均分成 4 份不好分。 生 2:平均分成 5 份也不好分。 师:就是啊!有得多,有得少,不就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得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瞧。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同意来沟通一下,您们得 4 份就是怎么平均分得? 分析:学生就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沟通,还就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沟通,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得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沟通得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与探究性。数学教学中得合作沟通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得谈话,它应具有一定得学习目标得指向性,就是为解决某个具体得问题而进行得合作与沟通。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得困惑,让她们在思维得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得合作与沟通。案例教学中,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 3 份,只有 1 种分法,让她们沟通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 6 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 份,却就是个伤脑筋得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定要沟通与合作。特别就是平均分成 4 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 4 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 2 根,其间得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就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与合作并不就是一对相互排斥得概念,而就是可以相互促进得。培育学生得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得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得责任感与荣誉感,即用外部得压力去促进内部得团结。案例得 B 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得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实行分工合作得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沟通。试想,在案例得 B 教学中,假如老师说得就是“瞧哪位同学最快?”,她们之间得合作沟通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沟通得时候,老师关注得一定要就是小组得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