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 大海乡二道坪小学 方文摘 要:本文结合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机会,以激发他们创新的潜能,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培育坚韧的创新意志,并在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意志 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制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江总书记在 1998 年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知识经济日见端倪的今日,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主要靠以创新为核心的素养教育来实现。所谓具有创新精神的制造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制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育制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别的使命。我们老师在“传道、授业、解惑”、培育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应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科学学科是一门与科学、技术、社会密切联系,操作性、实践性、制造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多方面与创新有关的教育素材,这就要求老师在实践中制造性地应用各种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制造性的教”为学生“制造性的学”制造环境和条件。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不但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主要途径。一、唤起强烈的创新意识现代制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育的,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喜爱发问,对新事物、新知识有强烈的求知和探究的要求,当他(她)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事情,或是看到了见所未见的情境引发的事情时,一旦产生好奇心,他(她)的兴趣就会勃然而发,注意力特别集中,此时容易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追求真理的兴趣,容易擦出创新之火花,唤起其强烈的创新意识。(一)巧设悬念“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科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制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课堂上巧设悬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驱动学生思维动力的有效方法。如在教《沉与浮》中,我先准备两个乒乓球:一个原样不变,能浮在水上;一个经过处理,重量变大会沉入水中。老师悄悄把两个乒乓球换来换去,一会儿让它上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