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1.1 零件圆柱度误差测量的现状与进展趋势1.1.1 国内讨论现状及进展趋势我国是从 1975 年才开始提出形位公差标准的,此后进行了修改制,并接连制定了一些其它的相关连的标准。到了 80 年代的末期,我国已经逐渐形成成套的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和形位误差检测的基本标准。其中多数的标准是与国际的相应标准一致或相类似的。制定的这些指标,无疑对国内形位误差评定理论和检测技术的进一步进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内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他们都对形位误差的检测与评定的讨论已具有相当不非的水平,尤其是在形状误差和位置误差的检测与评定的理论及方法的许多方面都已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是,就在理论成果转向实际应用技术的转化部分,特别在测量仪器的深化讨论和进一步开发方面,就综合水准和总体实力来看,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近些年,我国已经在圆柱度误差的测量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特别是“北京机电讨论院”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计算机控制的圆柱度仪。讨论方法采纳最小二乘圆法和最小区域圆法等指标评定圆柱度误差。螺旋线法测量圆柱度误差的圆柱度仪在中原量仪厂初步试制成功了。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试用研发的新型五坐标回转体测量仪能在一次装备下,测量诸如圆柱、圆锥、圆球以及它们组合型体等的回转零件的内外型面的形状和位置误差。该仪器已于 90 年前后通过了技术的鉴定并申报了国家专利,同年的 9 月交付给用户运转试用,试用后证明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标准,软件运行状况很好,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东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自行研制了“ xwY 一 1”型形位误差测量仪并开发出形位误差数据处理软件包,这台测量仪在 90 年前后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技术成果鉴定和认定,初步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1.1.2 国外讨论现状及进展趋势国外对形位公差的标准化讨论工作是从 20 世纪 40- 50 年代开始的。50 年代后期,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了有关于形位公差框架标注的指标的初步草案,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相一致的国际标准。推移到 80 年代末已经进展了从图样标注到检测方案诸多方面的形位误差、公差部分的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推动了各国形位误差、公差的讨论内容和标准内容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瑞士、瑞典、日本以及前苏联等国先后修订了相一致的标准,使之与国际标准基本一致。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对形位误差的评定与检测领域的研发和实际应用方面均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外在形位误差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