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模型构建,小组合作检验概念教学效果,引发新的问题探究 对于结构概念的学习,模型构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途径。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模型方法被广泛运用。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领悟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在生物科学学习中,模型提供观念和印象,是非常吸引学生的生动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构模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有效的进行这部分的教学还有助于学生对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以及其它相关内容如“DNA 的复制”的理解。 模型建构:每个四 人小组自备制作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材料用具。每个小组组装一个含有二十个碱基对的双螺旋 DNA 分子片断。时间:10 分钟。超时的小组,全组放学时罚跑步两圈。 建模活 动除了有教学意义之外,还在于回应第一个探究情境的问题四:协作能力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的分享和知识延伸 : (1)当你发现组员出错或者你发现自己出错时有什么感受,你周围的组员中哪些人的行为让你记忆尤深?问题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2)你和你的同桌选用的碱基在一开始就能正确配对吗?你对你们的成功(不成功)的经验有什么感想? 知识延伸的方面主要在于两条链的方向、DNA 的多样性、DNA 的稳定性、DNA 中遗传信息的携带、DNA 的解旋。据此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3)各小组 DNA 的连接是不是都是正确的?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制作成果,发现多数小组分子间连接 正确,各种小分子的形态、颜色区分明显,整个 DNA 分子比例恰当,制作精良。也有个别小组材料准备不充分,如:四种碱基没有用不同的颜色和形态区分、磷酸和脱氧核糖没有用形状区分、没有立体构型等。多数学生都能指出这些错误,说明已经掌握相关知识。 有些班这里没有错误,教师可以自己设置错误:如调换磷酸的位置、更换不同颜色的碱基位置等。在明确概念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给学生举出有关概念的正面和反面的典型例子,是深刻理解概念的必要手段。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在讨论、探究中难免有偏差、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教师也应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点评、补充。 (4)请你看看每个四人小组的 DNA,你觉得相同吗?每个 DNA 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哪里? 这两个问题主要是引发对遗传信息、DNA 的多样性、特异性的概念学习。 (5)在每个小组中,大家的组装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