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25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

2025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_第1页
1/6
2025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_第2页
2/6
2025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_第3页
3/6
2025 胃蛋白酶原(PG )临床应用(全文)一、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其生化性质和免疫原性将 其分成 2 个亚群,1~5 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称为胃蛋白酶原 I (PG 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组分 6 和 7 被称为 胃蛋白酶原 II (PG II ),除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 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 PG II。通常情况下,约有 1%的 PG 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 血液循环的 PG 在血液中非常稳定。血清 PG I 和 PG I 反映胃黏膜腺 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当胃黏膜 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 PG 含量也随之改变。因此,监测血清中 PG 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二、胃癌早期预警指标-胃蛋白酶原(PG)检测1.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黏膜癌变是重要的“过渡性事件”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其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成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径目前诊断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纤维胃镜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胃镜被称为是确诊胃癌的“金标准”目前观点认为,部分萎缩是可以逆转的,而一旦进入肠化生后,就很 难发生逆转。因此,急需要一种工具,能够敏锐地发现胃黏膜萎缩的 情况。此时,胃蛋白酶原检测即发挥出强大的作用。当胃底腺萎缩时,主细胞数量减少,PG I 水平下降;而由于分泌 PG II 细胞较多,此时 PG II 仍然可以维持高水平状态,此时 PG I /PG II 显著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以及胃窦腺向胃体延伸,出现胃 底腺假幽门腺化生时,PG I 水平升高更多,PG I /PG II 进一步下降。 因此 PG I 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缩的可靠标志,PG I /PG II 侧面 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缩程度。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进展的始动因素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 用的结果。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 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一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 T 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而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已成为最 重要的始动因素,同时 Hp 感染目前也已经公认为是胃癌发生的独立 危险因素。因此,积极进行 Hp 检测,已经成为了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Hp 检测主要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手段,针对 Hp 阳性的感染人 群,各大指南已达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25胃蛋白酶原临床应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