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联动”:高校集聚地区进展的新模式 摘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高校集聚地区如何凭借其丰厚的智力资源优势,突破体制机制的樊篱, 科学 、合理、高效地整合和运用区域内资源,推动区域资源的共享和重组,凸显大学的科教资源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探究新型 进展 模式,成为区域乃至国家进展的重大课题。上海市杨浦区实践的“三区联动”,作为一种正在探究中的新型城区进展模式,为探讨高校集聚地区的进展以及创新型城区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三区联动”;高校集聚地区;进展模式 上海市杨浦区实践的“三区联动”,作为一种正在探究中的新型城区进展模式,既是 中国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亦不失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路径之一。 一、“三区联动”:内涵与理论基础 “三区联动”进展模式的内涵及提出 所谓“三区联动”,是指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进展”。在“三区联动”的格局中,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和公共社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功能:大学校区主要进行科研创新和人才培育,是区域创新进展的原动力;科技园区主要承担科技孵化、技术创新的职能,是产学研结合以及大学师生、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重要场所,是区域创新进展中的重要环节;公共社区主要是为大学校区和科技园区提供公共服务,制造一个适宜居住、沟通、休闲的生态、社会环境。“三区联动”就是把大学校区的人才培育与知识创新,科技园区的科技孵化与技术创新,公共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社区环境建设系统有机地统一起来,构造以知识为桥梁,价值制造为纽带,资源集聚共享为特征,校区、园区和社区紧密结合、共同进展的区域创新系统下的城区进展新模式。 “三区联动”这一概念最初起源于上海市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建设和形成。杨浦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区域内聚集了复旦、同济、财经、水产等 14 所全日制高校,有 2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6 个国家重点学科、150 余家科研机构以及 49 名两院院士、5 000 多名教授、副教授,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知识人才密集的高校集聚区。 2025 年,杨浦区委、区政府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围绕“知识杨浦”的进展定位,充分依托区内科教资源丰富的独特区位优势,提出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进展”的核心理念,从此开始了以知识创新为区域特色,大学与城区、科技与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