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老师面临哪些新挑战?自 7 月 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校园内外发生了许多改变。这几个月,老师们也在努力做着种种调整。近期,中国教育报就"双减、给老师带来哪些改变”进行了一次线上问卷调查,9443 名老师参加。结果显示,老师们普遍面临着教学转型、课后服务、家校关系等方面的新挑战。如何布置减量增质的好作业“双减”对于校内作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减量增质”成为共识,而这也成为老师们面对的一大转型挑战。调查显示,13%的老师为如何布置作业一筹莫展,19%的老师苦恼于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保障教学效果,这是老师在“双减”中感到的三大压力之一。“双减”是符合时代要求、面对未来的重大举措。但老师们反映的新问题、新挑战也需要我们全方位思考 J 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教育与社会进展讨论院专职讨论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杨玉春表示,老师要摒弃过去布置作业以数量为主的“习惯”,真正理解作业的内涵,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老师还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养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切实从提高学生学习力、思考力、制造力上下功夫 J在这方面,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育教研室主任傅添提供了一些具体思路:第一,增加作业对于学生思维、制造性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二,适当加入知识整合、多学科结合的内容。第三,打破过去学生、单兵作战’的形式,布置合作性、小组性作业。过去十几年的教改经验中,我们探究出的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创新形式,都可以在‘双减、中有更广泛的尝试和应用」调查中,35%的老师表示学科组、年级组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但自行摸索的老师占比达 33%,只有 9%的老师认为当前教育部门提供的相关指导有帮助。对此,上海终身教育讨论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表示,应鼓舞中小学、家委会、高校、科研院所构建讨论互助共同体,共同应对挑战。“ ‘双减、带来的理念更新、管理转变等是多方都关注的问题,建立合作关系,既能促成讨论性探究,又能为老师提供心理支持、专业互助,很有意义 J傅添也建议:“一方面,开展老师在职培训,高校、教研员和老师共同参加,将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另一方面,学校应鼓舞和引导老师开展自主性的教科研活动,利用好、双减、机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