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左派”与自由主义的政治学之争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是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思想界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活动,其论争规模之大,涉及问题之多,影响范围之广,在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实属罕见。它始于民间,也将终于民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完全意义上的自发行为。不论谁是谁非,也不论学术探讨的水平高低,这场学术之争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超出了学术探讨的内容,为中国学术讨论的进展起到「样板」作用,因为思想的碰撞毕竟比思想的僵化要进步得多。 「新左派」与自由主义在 1998 年之前并未形成正面交锋态势,大有「各行其道」之势,在学术讨论的力量对比上,自由主义的「声音」明显要高于「新左派」。自由主义者着书立说、移译西学,并以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为工具,讨论中国现实问题。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在中国面世,例如,梁治平、贺卫方主编的「宪政译丛」和「西方现代思想丛书」最具代表性,几乎将自由主义的经典着作网罗待尽;同时,中国学者的讨论成果也不断公开出版、发表,比较有影响的出版物包括《公共论丛》、《政治思潮丛书》以及自由主义者的若干论文集。「新左派」的讨论成果也同样令人刮目相看,他们一方面像自由主义者一样翻译出版国外的学术着作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理论,陈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另一方面,他们也与自由主义者共同分享古典自由主义的经典理论,希望从中挖掘出可资利用的学术观点,例如,「新左派」也讨论罗尔斯、诺齐克、哈耶克、伯林、贡斯当、伯克等自由主义思想,但是,在秦晖看来,「新左派」的思想资源主要来源于「中国原有斯大林体制和西方社会民主主义的折中:。从这个角度看,虽然两大流派政治观点迥异、社会建设方案有别,但是,他们的思想资源都出自西方的学术界,都试图以西方的理论来剖析中国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共同点。假如说 1998 年之前,两大政治流派「各行其道」的话,那么,1998 年就是「新左派」和自由主义面对面理论的一年,「新左派」和自由主义都把这一年作为交锋由「水下」浮出「水面」的起始点。至于谁最先推动交锋由「水下」浮出「水面」,观点不一。「新左派」的代表人物韩毓海和汪晖各执一辞,但是,不管是韩毓海还是汪晖,「挑起」这场争论的一方非「新左派」莫属。「新左派」与自由主义之争主要是思想性的而非学术性的,因此,参加争论的学者其学术背景并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和政治学,事实上,他们大多来自其他领域。「新左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