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惴栗”、“施施”等实词和“而”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整理“趣”等通假字和“文”等词类活用词语;2.学习本文对比衬托、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了解“记”类似于散文的文体特点。4.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二、教学重点合作探究,通过对原文句子的研习,准确概括西山的独特之处。三、教学难点解读景物特征与作者心境志趣的联系,并结合自己的体验丰富对自然美的感悟。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乎。似与游者相乐。”出自何人所写的哪篇文章?学生初中已学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很快便能答出。此时,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老师在学生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柳宗元在被贬永州十年间,遍游佳山秀水,借以排遣心中的愁闷,并创作了一系列山水游记,其中尤为人们传诵的是《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为“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今日要学的则是“永州八记之首”《始得西山宴游记》,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登上西山之巅,看看有什么不一样的风景。2.观察两篇课文的标题,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为?学生可以比较快回答出两篇课文均为“记”这一文体。此时请学生说一说关于“记”的文体特点。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补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相当于今日的散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引导学生模仿一下《小石潭记》的标题,重拟课文标题,得出《西山记》(板书)。进一步引导学生模仿其他类似的游记的取题方式。比如说初中里学过一篇课文饶鼐的《登泰山记》。假如模拟《登泰山记》,这篇课文应该拟为《游西山记》(板书)。此时,学生可以发现,这篇课文的标题在一般的游记类标题信息之外,多了“始得、宴”这几个字(标出),接下来我们将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含义。(二)梳理字词1.学生自主诵读课文并借助文中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梳理字词的音和义。疑难之处做上记号。2.之后进行小组沟通,小组不能解决的参加班级沟通,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3.最后老师进行检测,在多媒体屏幕上亮出题目检测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还不过关的马上用笔记下来。(1)字音僇(l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