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目:《 三国演义 》 的版本系统及流变 日 期: 《三国演义》的版本系统及流变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 20 多种,清代刻本也有 70 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讨论论文和专著,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一、《三国演义》版本分为四大类 假如根据《三国演义》版本产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分类,学术界一般把其版本分为四大类:1.通俗演义版本类 ;2.志传版本类 ;3.批判版本类 ;4.毛氏版本类。 (一)通俗演义版本类演义通俗篇,顾名思义就是以历史为依据进行改编而创作的小说,少故事情节乃作者根据小说创作需要而虚构,其以故事情节曲折多变和人物形象凸显而著称。而且其语言浅显易懂,故深受明清时期的老百姓的欢迎。明朝蒋大器在《 三国志通俗演义》 序中作了说明 : “ 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 ,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曹瞒虽有远图,而志不在社稷,假忠欺世,卒为身谋,虽得之,必失之,万古贼奸,仅能逃其不杀而已,固不足论。 孙权父子,虎视江东,固有取天下之志,而用得人,又非老瞒可议。 惟昭烈汉室之胄,结义桃园,三顾草庐,君臣契合,辅成大业,亦理所当然。” 《 三国演义 》 通俗演义版本类甚为复杂 ,种类繁多,包括嘉靖刊本、夷白堂刊本、周曰校刊本、夏振宇刊本、郑以桢刊本、古今演义刊本等。 各版本均为二百四十则,每则又列有一单句标目。其中,嘉靖刊本和夷白堂刊本为二十四卷,每卷十则。周曰校刊本和夏振宇刊本为十二卷,每卷二十则。周曰校刊本与嘉靖刊本相同,卷首均有蒋大器、张尚德两所作的序文。 夏振宇刊本又从出自周曰校本,二者在书名前均增添了“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或“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或“新镌校正京本大字音释圈点”等说明语,并均把嘉靖本的二十四卷合并为十二卷,都保留了蒋、张的序文。夷白堂本行款与嘉靖本相同。 明郑以桢刊本,有图,正下文有注。 评在栏外。 每卷末记年代起迄,据郑西谛所记。所有相关资料无不表明,嘉靖刊本与周曰校刊本、夷白堂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