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治疗失眠之管见•热扰胸膈之失眠:栀子豉(厚朴)汤主之;•脾胃失与之失眠:甘草泻心汤主之;•心阳亡失之失眠: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肾阳亏虚之失眠:干姜附子汤主之;•阴虚有热之失眠:黄连阿胶汤、猪苓汤主之。失眠即不寐,古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少寐”“卧不安”,就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引起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得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得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则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也多次提出了一些对失眠得独特见解及治疗方法。笔者试对此做一浅要论述,不当之处,请同道不吝赐教。热扰胸膈之失眠 《伤寒论》中仲景多次提到因汗不如法或汗之太过或反汗吐下误治后引起得以“心烦不得卧”为主得热扰胸膈证。如 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就是发汗太过又因素体阳旺,则外邪入里化热,热邪上扰,心神不安,故虚烦不得眠。79 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就是伤寒下后,热扰胸膈,则胃肠空虚,热邪乘机壅滞使然。221 条“阳明病……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描述得就是阳明经腑同病,不属表证,而误汗后徒伤津液致热邪更盛,热扰心神,可见烦躁、心神不安、谵语,若误用温针,就是以火济热,犯实实之戒,从而损伤阴气,土水皆因火侮,故出现“怵惕,烦躁不得眠”。 以上三条治法均以“栀子豉(厚朴)汤主之”,以清宣胸膈郁热,邪去则卧自安。正如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云:“《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医宗金鉴》也提到“其烦而不满者有二:一热邪入胸之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清之;一懊憹欲吐之烦,以栀子豉汤吐之。今既满且烦,满则不能坐,烦而不能卧,故卧起不安也……故宜栀子、枳、朴涌其热气,则胸腹与、烦自去、满自消矣,此亦吐中寓与之意也”,就是谓深得经旨。 脾胃失与之失眠 足阳明经脉上通于心,若脾胃失与则心神失养,见夜寐不宁。故《内经》曰“胃不与则卧不安”。71 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就是因为汗出过多,损耗津液,胃液不足则燥热之气上扰心神,出现“烦躁不得眠”,只须恢复胃津,使胃气调与,则不寐自除,故仲景言“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与则愈”。正如汪苓友在《伤寒论辨证广注》中说“汗大出而津液亡,内水耗竭,欲得外水以自救也。治宜少少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