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也称特发性震颤,是一种 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双上肢的动作性震颤为特点,可伴 有下肢、头部、面部或声音震颤。约 30%~70%的 ET 患者有家族史, 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传统观点认为 ET 是良性、家族遗传性、单症 状性疾病;目前认为 ET 是缓慢进展的、可能与家族遗传相关的复杂性 疾病°ET 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 0.9%,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5 岁以上老年人群的患病率约为 4.6%°ET 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确,遗传因素、老化因素、环境因素与 ET 发病相关;皮质-脑桥-小脑 丘脑 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 ET 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ET 的诊断一、临床特点1.起病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 40 岁以上的中老年 人,青少年是另一发病高峰。家族性比散发性 ET 患者起病年龄更早。2.临床症状:ET 常为双侧缓慢起病,随年龄逐渐进展,以双上 肢 4〜12Hz 动作性震颤为主要特征;于日常活动时(如书写、倒水、 进食等)震颤表现明显;震颤还可累及下肢、头部、面部或咽喉肌 等;震颤在情绪紧张或激动时加重,部分患者饮酒后震颤可减轻;随 着病情的进展,震颤幅度可增加°ET 患者还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精神 症状、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部分患者除震颤外,还可伴有串联步态障碍(impaired tandem gait)、可疑肌张力障碍性姿势(questionable dystonic posturing )、 轻度记忆障碍(mild memory impairment)等神经系统软体征(soft neurological signs),称为 ET 叠。3.震颤临床分级:根据 1996 年美国国立卫生讨论院 ET 讨论小 组提出的震颤分级标准以供参考:0 级:无震颤;1 级:轻微,震颤不 易察觉;2 级:中度,震颤幅度<2cm,非致残;3 级:明显,震颤幅度 在 2~4cm,部分致残;4 级:严重,震颤幅度超过 4cm,致残。二、辅助检查ET 作为一个临床诊断,以病史、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为主要诊断 依据。辅助检查通常用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可根据需要选择 相关辅助检查进行排除诊断。1.实验室检查: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 血清铜蓝蛋白、药物、毒物等以排除代谢、药物、毒物等因素引起的 震颤。2.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主要用于排除颅内病灶以及与小脑疾病或创伤后事件 相关的震颤;多巴胺转运体(dopamine 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