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读后感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读后感_第1页
1/8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读后感_第2页
2/8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读后感_第3页
3/8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 读后感(7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仪式技术 形成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前言】 在《现代人类学经典译丛》这套书的总序中,王铭铭指出“现代人类学提出过一个负有良知的学术主张——它要求我们从被近代化边缘化的文化中发掘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1。葛兰言的这部著作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本书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的《诗经》中来分析当时的社会事实,提出了与以往的学者非常不同的观点。在本书结论部分,他提出了一个概念“仪式技术”,什么是仪式技术,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关键词】 《诗经》 歌谣 节庆 封建国家葛兰言的学术思想脉络有二:一个是沙畹,一个是涂尔干和莫斯。沙畹在中国实地讨论的经验使葛兰言将中国文化当作“活的文化”而非“死的文化”来对待,涂尔干和莫斯则更多是对葛兰言方法论上的影响,即注重社会事实的讨论,在讨论社会时要注意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结合。《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算是葛兰言讨论古代中国的一本比较成熟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思想脉络。2在本书的结论部分,葛兰言提出了“仪式技术”(une technique rituelle)这一概念,葛兰言对这一概念并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结合他的文本,大意就是在仪式进展的长期过程中,1 王铭铭,《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总序》,葛兰言著,赵丙祥 张宏明译,《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总序第 3 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5 年版。2 这部分内容主要参考:赵丙祥,《曾经沧海难为水———重读杨堃<葛兰言讨论导论>》,载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 年 9 月,第 25 卷第 3 期。逐渐与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无关,脱离了集体的领域,归属专家集团管理,仪式中原本包含的经济事务和政治事务也就世俗化了,它们越来越不依赖于社会事实的机体,听任注释家分析,从而逐渐在特别目的的要求下被加以改造3。也就是说,原本属于民间的节庆,却在专家的操作下,改头换面,有了另外的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对这一概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一、对《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的分析《诗经》通常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诗作,由诸侯定期收集,来了解侯国的风俗。其中的诗篇经过孔子的选择,可以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官僚们所需要的治国知识也蕴含在这些诗篇中,此所谓“诗无邪”;中国人也只会从文学的角度来解...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读后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