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的人才在哪里(2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国汽车设计人才到底在哪里? 意大利师乔治·“亚罗说: 中国的过于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无法像欧系或日系车那”样形成自己的流派。中国汽车企业,在制造硬件的投入上不比世界上任何汽车企业差,差的就是设计。 这句话弄晕了不少中国人,有些人还去费尽心力寻找乔治·亚罗口中的“中国元素”。 “红旗车上不是用过宫灯和扇面”,老红旗的设计师程正说,“当时画红旗的时候,我的想法和国家的要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决不能画出和外国车相像的汽车来。”其实,问题不是我们的车是否有“中国特色”,关键是到底有多少“自己人”在设计中国汽车?。 当然,请“外援 “老外”主刀 国内的合资企业一般都建有设计中心,却偏偏弃之不用。这当然很好解释,引进国外成熟车型可以热销,省去了不少风险。此外,在这些车上敲敲打打,做一些局部的改型工作,似乎也可以称为“原创”。虽然这些耗资上亿元的改型车换汤不换药,但不会遭遇知识产权诉讼的风险,相比“借鉴”研发而提心吊胆的民族企业,要安心得多。 有人认为,假如不能做到本土化设计开发,即使拥有知识产权,配套体系的选择也将很自然地流向国外零配件企业。例如,选择德国设计公司,车用钢板就倾向于德国克虏伯钢板。据国外相关统计表明,一个自主品牌的研发,从设计、测试到最后批量生产,至少需要投入上亿元。对于推出新车型总被跨国公司“盯梢”的民族企业而言,最稳妥的方式就是买国外的设计。虽然花去不少钱,但至少不被指责为“抄袭”,落个耳根清净。比如奇瑞,向意大利人买设计专利,向英国人买技术,然后进行资源整合,将品牌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似乎也是一条行得通的路径。吉利、哈飞、华晨这些企业,现在走的也是这”协助开发,在国外也很常见。通用、福特等厂家有 50%的车型设计是委托独立公司完成的。中国企业新车型的设计,为什么不能外包?符合潮流的车型设计,是决定中国汽车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因素,而这一直是中国企业的软肋。为了请乔治·亚罗开发“中华”轿车,华晨掏了 5 亿美元的设计开发费。华晨没从乔治·亚罗那里学来什么设计“精髓”,中华轿车也没卖出什么好成绩。这 5 亿美元请一个中国的设计团队,恐怕绰绰有余了。要知道,国内的设计费用一般是国外的 1/4—1/5,开发周期是国外的一半。 北京理工大学的汽车专家林程认为,中国的汽车企业不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