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1页
1/7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2页
2/7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_第3页
3/7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一、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思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传承着乐善好施、扶贫济困、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的慈善文化。中国传统慈善理念起源于家庭,推及于社会,主张通过仁者爱人来实现少孝、中爱、老慈,进而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博大精深的传统儒释道思想也在不同的理性层面为中华慈善精神与实践提供着充足的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有灵之光。1从慈善的文化源头看,儒、释、道等思想是慈善在中国生成的重要文化源头。如大慈善家熊希龄所言:“吾国立国最古,文化最先,五千年来养成良善风俗者,莫不由于儒、释、道之学说所熏陶”。2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提倡“礼乐”和“仁义”,主张“仁爱”,这是中华民族利他文化的重要起源。《礼记•礼运》的一段描述可谓是对儒家仁爱思想最经典的诠释:“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思想是中华民族博爱思想的重要源头。道家主张的“行善积德”的善恶因果论,则将宗教思想注入到利他与博爱的文化之中。而“予乐为慈,拔苦为悲”的佛家思想更是将这种慈善的美德传播到普通大众那里。历经漫长岁月的传递,这些传统慈善文化逐步积淀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守望相助的利他道德情感和道德价值。1.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民本思想、诸子百家的仁爱学说构成了传统慈善文化的理论基础。《尚书》曰:“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萌芽于殷商时期,对民的重视始于商代,商汤的赈恤饥寒的措施可视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滥觞。而到周朝已非常注意惠民保民的政策,周之所以能将商取而代之,是因为能够在“天命无常,唯德是亲”思想观念中崇尚人的道德,体恤人民的疾苦。周统治者能够理性地爱民保民。这在周礼(《周礼 地官司徒》)中都有明确的•记载 “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赈灾,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及至春秋时期,敬畏民心、注重民事已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思想。这深刻地影响着后来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 “仁爱”思想。随着儒家民本思想的推及于社会生活,使得历朝历代统治者谨奉“民为邦本”的古训,通过施粥、赈谷、调粟等多种慈善救济措施赈恤灾民,唐宋以后还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如慈幼局、养济院、普济堂等进展慈善事业。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所提...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外慈善文化资源对高校慈善文化培育的借鉴与启示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