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传染病疫情防控技术方案一、组织领导为做好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学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成立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专人负责晨检、预防性或终末消杀等相关工作。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控各项工作机制,制定传染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在发生传染病后及时科学、法律规范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控制疫情扩散。做好传染病防控经费预算,根据防控需要购买社会第三方消毒服务。二、管理制度(一)学校配合属地街道(乡镇)、社区(村)等有关部门积极开展传染病联防联控,在卫生健康专业部门指导下开展人员培训,形成教育、卫生、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疾控机构“点对点”协作机制。1、将新冠肺炎及传染病防控知识与技能等纳入开学第一课内容,让学生和教职工掌握相应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好自我防护。通过微信、校园网、校讯通等多种途径将相关知识技能信息推送给师生和家长,提高师生、家长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识和应对能力。2、关注师生员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开设心理咨询、公布心理求助热线等方式给予适当心理援助。对未能及时开学的师生员工,更要做好心理疏导。3、加强家校联动,提醒家长加强自我防护,避开不必要外出活动学生在校外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家长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在学校正式通知返校前,不得提前返校,安心居家,做好线上教学或学习、返校前物资准备。(二)建立学生健康申报制度,开展晨午检测量体温制度,加强传染病早发现、早预警、早隔离、早治疗机制,每日收集因病缺勤缺课人员信息,分析缺课原因与转归情况,并统计上报。1、提前掌握教职工(包括老师,以及食堂、保洁、保安等后勤服务人员)和学生健康状况,做好入校前至少 14 天的自我健康监测和行踪报告。对有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暂缓返校,严禁带病上课、工作。2、加强教职工和学生的晨午检,住宿学生增加晚检,实行“日报告” “零报告”制度。重点监测发热、咳嗽、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对因病缺勤的教职工和学生要密切跟踪其就诊结果和病情进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报告、监测。3、建立学生及其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健康状况和风险接触信息报告制度,每日由家长向班主任报告。学生或共同生活人员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时,要及时、如实报告学校,并送医就诊。预防新冠,鼓舞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教职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