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主要问题及建议(4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主要问题:一、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堪忧。一是中药材管理部门缺位,行业管理和质量监督几乎是空白,中药材源头呈现种源混乱、种质混杂“两混”状态。《种子法》偏重粮油果蔬种子管理,对中药材种子的特性考虑不足,至今,我国没有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条例或办法。现行法规如《药品法》,并未涉及中药材种子(种苗)新品种,中药材介于农作物与药品的边缘地带,各个部门都在管,其实都不管,中药材质量很难保障。二是缺少专门的种源基地。目前,全市各地中药材都没有系统的开展良种繁育、提纯和生产示范工作,良种繁育技术的讨论基本上是空白,药材种子只是药材生产的附属品,处于部分农户“自繁”阶段,没有建立中药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和专业化的良种繁育基地。二、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质达不到要求。目前,我市人工种植的中药材面积已达 60 余万亩,主导道地品种 30 余个,但根据检测数据显示,人工种植的中药材有 60%的品质都打不到药典要求。一是由于部分地区对中药材“道地性”缺乏认识,盲目种植依旧存在,许多不适宜地区也种上了道地药材,造成药材品质严重退化,质量严重下降。二是种植年限不够,盲目采收。不同的采收时间直接影响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有的生长年限越长,药效含量越高,有的生长到一定年限,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峰值,随后又成下降趋势,有的在某一季节或某一时期含量较高,其它季节均较低。一些药农违反药材生长规律,盲目采收,甚至为了短期追求经济利益,不到生长年限就采收,药效成分含量大打折扣。三、种植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目前,省市对中药材种植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全市仅有“房县北柴胡”通过了 GAP 认证,中药材种植仍然以分散的农户为主,种植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抵抗风险能力差。多数农民停留在经验种植,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难以把握市场,自身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种植积极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种植和打造品牌中药材。四、中药产业链衔接不够紧密,中药材种植缺少大企业带动。由于缺少大企业带动,我市中药材种植区域分散,法律规范化、规模化程度不高,产量和质量不够稳定。同时,中药材原料对外依存度高,药材加工企业及全市 5 家三甲医院大量使用外地中药材原料,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之间未能形成配套的产业链,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