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创新讨论 当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为了提高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针对事业单位官僚化的倾向,事业单位既不能片面行政化与官僚化,也不能单纯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而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厘清思路,明确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事业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管理创新。 当代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市场化的实质就是社会化,而社会化的根本特性就是社会分工。三十年来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组织功能及其权责利关系逐步分化的过程。市场经济是一个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组织形态也是一个多主体、多目标、多功能、多机制、多法律规范的多样化社会组织生态。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就必须逐步实现合理的社会组织分工,就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制度,明确划分和法律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的法律主体地位、活动目标和范围、运行机制和行为准则,使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各担其险,各循其规,各守其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社会体系、社会机制和社会秩序。 “事业单位”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事业单位”是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集中体现了传统社会体系的“一体化”和“单体化”的基本特性。所谓社会组织的“一体化”,也就是没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权责利的分化。在过去一体化的“大锅饭”体制下,党政军民学一体化工农兵学商一体化,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党事不分、中央地方不分、大小不分、公私不分,造成了一种高度单一化的集事、集权、集责、集利、集险、集规、集法的集中体制。 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组织体系逐步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分化,从“一体化”走向“多体化”,从“单体化”走向“分体化”。市场经济是一种多主体的多元化经济,一是要求建立众多相互独立的市场主体,以形成市场竞争的基本格局,调动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制造性;二是要求严格划分社会利益主体的公私界限,形成私益组织、互益组织和社会公益组织并存的多元化社会组织体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也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分化和剥离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也先后经历了一系列的分化和剥离。本轮事业单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