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校赛项目汇报演讲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2025 级地理科学专业的郭 XX,非常荣幸能够作为优秀代表,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自身及所在团队参赛所收获的心得体会和相关经验。首先,要感谢学院、学校给予我们参赛的机会。同时,也要感谢几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队友、同学和朋友们的相互配合、支持与鼓舞。从 2025 年开始,我真正意义上开始接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当时我们临时被通知参加竞赛,在很多团队都热衷于做各类 app 的情况下,我们也随波逐流的准备教育实习相关的 app计划书,草草参赛,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止步院赛。19 年的 3 月-5 月,团队主要忙于滁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的主题与地信学院正在做的金寨县土地整治项目有关。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以大创项目内容为基础,以申报书为蓝本,以服务地方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易地搬迁脱贫所需要的测绘地信服务为切入点,撰写了名为:科技扶贫·智慧土地整治的商业计划书。并以此参加 2025 年互联网“+”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在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反复多次修改计划书与答辩 PPT。最终,在大赛中团队获得了青红赛道商业组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但因当年省赛组委会没有给我校青红商业组的省赛名额。因此,第二年参赛的我们非常遗憾地止步校赛。经过前两年的大赛经历的沉淀,团队重整旗鼓,参加了 2025年第六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红赛道商业组,但第六届大赛省组委会仍是没有给到我校商业组的省赛名额。所以,我们接到通知后,根据评审规则迅速对计划书进行修改,改投主赛道师生共创组。最终在多位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是站上了安徽省决赛的舞台。由于受疫情的影响,20年的竞赛是网络答辩。一方面,出于团队本身决赛的准备仍不够充分;另一方面,线上答辩,受到了网络波动影响,团队最终获得了安徽省银奖的成绩。在经历了三年大赛的大风大浪后,能够静下心来总结竞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此我仅谈谈个人参赛的感受与体会。第一:参赛项目需提前孵化选题之初不以竞赛为前提,需尽早进入老师的科研团队,依托老师的科研项目,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业孵化项目,取得相关的科研成果或有一定的项目基础后,以学科竞赛为目标,紧紧扣住竞赛的评审规则,将取得的相关项目成果转化为优秀竞赛作品。团队需做到对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