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 H7N9 禽流感诊疗方案(2025 年版) 人感染 H7N9 禽流感是由 H7N9 禽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中重症肺炎病例常可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加强重症病例救治,注意中西医并重,是有效防控、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一、病原学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 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 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 16 个 H 亚型(H1~H16)和 9 个 N 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 H5N1、H9N2、H7N7、H7N2、H7N3 等,本次为 H7N9 禽流感病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编码 HA 的基因来源于 H7N3,编码 NA 的基因来源于 H7N9,其 6 个内部基因来自于 H9N2 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 30 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下可存活 1 周,在 4℃水中或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 1 年以上。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目前已经在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活禽市场环境标本中检测和分离到 H7N9 禽流感病毒,与人感染 H7N9 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传染源也许为携带 H7N9 禽流感病毒的禽类。目前,大部分为散发病例,有个别家庭聚集发病现象,但尚无连续人际间传播的证据。 (二)传播途径。具体途径可经呼吸道传播或密切接触感染禽类的分泌物或排泄物而获得感染;或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环境传播至人;不排除有限的非连续的人传人。 (三)高危人群。在发病前 1 周内接触过禽类或者到过活禽市场者,特别是老年人。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H7N9 禽流感病毒可以同时结合唾液酸 α-2,3 型受体(禽流感病毒受体)和唾液酸 α-2,6 型受体(人流感病毒受体),较 H5N1 禽流感病毒更易与人上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α-2,6 型受体为主)结合,相对于季节性流感病毒更容易感染人的下呼吸道上皮细胞(唾液酸 α-2,3 型受体为主)。H7N9 禽流感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诱发细胞因子风暴,导致全身炎症反映,可出现 ARDS、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个别重症病例下呼吸道病毒可连续阳性至病程的 3 周以上。 四、临床表现 根据流感的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