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9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承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传承了几千年。语文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工具。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它不同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别性。民族文化的传承,进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古诗文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落实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修养,积淀民族文化的底蕴,使传统文化得以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这笔财宝如何能成为中学生所认识、了解,并被他们接受、传承和发扬,就要取决于语文老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专业修养。老师不单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道德准则、行为法律规范的继承者,而且更重要的是做好传播者。所以,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念。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渗透进去,在保障语文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有机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既学到语文知识,又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如教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老师可根据现在有些学生总借口学习太苦、太累而不思进取,甚至放弃努力的现象,引导学生将自己现在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对比。这样学生在对比中就会发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有坚韧的毅力,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和乐以忘忧的品质。并从文中作者求师之难的情节中,了解古人尊师的传统美德。进而得出结论: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这样,让学生从古人身上感受到优秀的学习品质和思想品质,并将这种品质传承下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要培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学习古诗文不再有畏难情绪,就要培育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老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领他们诵读诗句。如,看到春天到来,就引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看到花朵凋谢时,就会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遇到学生灰心丧气时,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劝慰;当学生面临抉择时,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激励。这样一来,学生们既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又能引导他们认识人生价值,强化生命意识,培育学生独立的个性,健全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