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言运用:能用合适的情感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思维能力:能通过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感悟“两种人”的不同。审美创造:理解诗歌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这首现代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在朗读指导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效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涵,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关注词句:诗句中部分词句生动形象,朗读时通过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如“骑”“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等词句。关注情感:这首诗是著名诗人臧克家 1949 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献身的美好品质和高贵精神。在教学中,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设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教师导入: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同学们已经对计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将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 1949 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去深入了解鲁迅先生。2.教师板书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学生齐读课题。(设计意图: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既是对前面学习的回顾,也是为了再次唤起学生对鲁迅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为学习本课作好情感上的铺垫。)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 3)教师过渡: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诗的作者吧。臧克家(1905-2004) 山东诸城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