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异性分析 摘 要:对于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收入是衡量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进展状况的重要标志。然而伴随着农村经济的进展,我国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是越来越大了。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不仅与经济结构的二元转换有关,还与国家的政策制度安排密切相关。因此,缩小农村居民间的收入差距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农村现有的各项制度,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政策建议 1 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的进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 1978 年的元增长到了 2025 年的元,剔除物价因素后净增%。但若认真分析便可发现,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增长并非呈直线上升态势,而且收入差距还有扩大的迹象。从我国 1978-2025 年农村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纯收入基尼系数值已由1978 年的上升到了 2025 年的。25 年间农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上升了 70%以上,而依据全国农村定点观察办公室 2000 年的抽样调查,这一数值甚至已经超过的国际警戒线,达到。由此可见,收入差距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 从我国 2025 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布状况也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极不平均,有约 60%的居民收入处于平均线以下,甚至还有 10%左右的农民未能摆脱贫穷的困扰。据统计,至 2025 年,我国农村尚居住着万年人均纯收入低于 627 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另外还有 5825 万年人均收入低于 869 元温饱线的低收入人口。更为令人震惊的是 2025 年我国的贫困人口绝对数不降反升,增加 80 多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返贫现象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改革成果收益分配的不公问题。 2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产生并扩大的原因分析 体制政策性因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资源市场化的短期约束。首先,市场经济下农业现代化要求的是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而在家庭联产承包制下%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不超过公顷。从全国看,除中部某些省份外,收入最高的都是那些人均拥有耕地不足公顷或超过公顷的农户,原因是他们或者由于土地稀少而迫于生存压力跳出了第一产业或者因土地较集中实现了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 其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限制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而这一转变正是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分割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极大的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