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如何避开无效教学教学方式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问题,同学已经预习过,连学困生都能答出来,还重复讲解,忽略同学的学习能力;在引导同学预习的环节中,〔制定〕一些幼稚的问题,不能激发同学的潜能,不能引发同学去思索,从而导致同学由课堂开始的精神饱满到兴趣索然、精力分散;在课堂上不能给同学提供宁静的时间和空间,致使同学不能独立地阅读文本、思索、心得;有的〔老师〕,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讲,同学参加度不高,这是典型的"学习无自主'; 有些问题,同学根本无必须合作就能单独解决,却费时费劲让同学合作思索,耽误时间;有的合作学习,内容制定、要求的提出、小组的分配等方面缺乏合理性安排,致使合作学习接触不到问题的核心;在有些问题的合作学习上,制定的问题很好,同学的积极性也很高,可是,就在大家意犹未尽时,老师的计划时间到了,于是合作学习告一段落,这时,许多同学还未发言,同学思维随之打断;有的课堂,看似热喧闹闹,气氛活跃,似乎人人参加,面对全体,实际上还是少数尖子同学独霸课堂,多数同学或闲聊、或陪坐、或是看客。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我们绝不能为形式而形式,忽略课堂的真实本色。 对同学激励的无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对同学的激励性、肯定性评价。因为一个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同学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但是,有的老师上课除了说"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慧'、"回答的真好'外,好像再没有别的什么评价性语言,同学们不知好在哪里,如何持续发扬。还有的老师乱用激励,是非不分,同学回答的好固然应该表扬,假如同学回答的似是而非或没有什么意义时,也在表扬激励,那么,没有了争议、没有了批判,这还是正确的激励教育吗? 著名教育家玛丽琳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有指出同学的过,才能让同学懂得孰是孰非。"吃一堑、长一智',老师多一份必要的匡正,同学就可减少一份不必要的失误。这对人的成长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宝。因而,我们不管是激励还是惩处,都应掌握"有度'与"有效'的原则。 2 数学课堂教学 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激发同学探究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否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关键的环节,更是展示老师教学艺术的"窗口'。激发和坚持儿童好奇心是引发同学数学探究活动的不竭动力。同学对探究数学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