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复习题(8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比较文学复习题1、从文学生产、传播、接受的国际化趋势,举例分析开展比较文学讨论的现实必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政治格局的改变、人类视野的拓展,我们正由西方文化扩张的时代走向多元化的时代,经历着文化与文学的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文化横向拓展,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跃出一国的范围,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电影《卧虎藏龙》是顺应这一趋势的成功之作。就电影的剧原来看,李安从侠情小说《卧虎藏龙》中抽取“情”和“女侠”作为改编的关键词,并且聘请外国著名编剧参加其中,使得剧本的形成经历了小说→中文电影原剧本→译成英文剧本→据此英文剧本写成英文分镜头剧本→译成中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英文分镜头剧本→再译成中文最终剧本这一反复过程。剧本的国际化创作,将写事置换成写情,将家国价值置换成生命价值,将中国独特的侠文化上升到具有普世意义的精神,决定了电影中人物设置、对白、情节结构的重大调整(相对小说底本),使之既没有脱离中国文化的本质,但同时又满足了西方的接受期待。不仅如此,电影在音乐、色彩等视听层面,对竹林、剑等中国符号予以能指性的夸张,突出阴柔之美,使西方观众一看就看到了“中国”,并觉得“原汁原味”。事实上,全球上映的《卧虎藏龙》获得第 73 届奥斯卡十项提名,并最终获得最佳外语片等四项大奖。这充分说明了国际上对这部影片的肯定。在西方观众大呼过瘾的同时,我们却发现国内观众对这部影片感到扭曲而哑然失笑,觉得“很不像中国”。“像”与“不像”的对立,实际上就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缩影,实际上是文学共创时代的生产与接受的尴尬。这不禁令人反思西方人通过《卧虎藏龙》这个镜像看到的“中国”是否只是一次文化的“误读”,或者“悟读”;中国人制作这一镜像是否是有意取媚西方,甚至丧失了中国个性与世界普遍性之间的张力关系。然而像《卧虎藏龙》这样的“幸运儿”并不多见。其后的《英雄》、《十面埋伏》、《赤壁》等大片,无一不在能指性的夸张上下足了功夫。然而西方在面对这般扑面而来的中国元素却并没有预料中的欢迎,反而遭到了国内更多的指摘。究其原因在于电影的叙事只是简单拼合符号,剥离了其后的中国文化的底蕴。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学生产、传播、接受越来越国际化的今日,文化的外求与输出非常频繁。然而跨文化的冲突并没有因为沟通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