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种类、适应疾病及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明确感染性疾病(主要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的感染)隔离标识、隔离要求,防止病原菌在医院内的传播。2范围・医院科室/部门、员工、医学学员、患者、来访者。3.定义3・1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实行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3.2 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um )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3.3 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um),在空气中短距离(1 米之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3.4 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3.5 隔离:采纳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4.内容4・1 隔离原则:4.1.1 根据疾病的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4.1.2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行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措施。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在接到化验结果或危险值报告时,医生及时下达相应的隔离医嘱,护理人员在病历夹上、病床标示牌或单间门上放置隔离标识。4.2 接触隔离措施:蓝色标识 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感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肠道感染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4.2.1 患者安置:4.2.1. 1 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患者应安置在单间内或同种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安置在同一病室内。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实行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避开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个人防护: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患者之间,应执行手卫生。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