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_第1页
1/37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_第2页
2/37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_第3页
3/37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 “青苗会”在清末民初曾经是华北地区农村基层社会的重要组织,它的诞生、进展和演变也与华北地区村落形态构成的特别性密切相关。它的起源是华北农村在收获季节为确保农作物不被偷盗者攫取,农民们不得不派遣家庭成员在夜间轮流到田间巡视,较富裕的家庭则雇用专门的看护人,这叫“看青”,一些邻近居住的家庭也往往联合起来雇用一个看护人保护田中谷物直到准备收割。在收获过程进行当中,许多地区有个习惯,那就是允许周围村庄的穷苦农民进入田地拾取收割遗留下来的麦穗和谷物,这个习惯无疑是照顾那些穷人的慈善行为,却也往往是地主与拾穗者之间发生冲突的主要根源,为了处理好这一习惯所造成的麻烦,华北农村往往自发组织起较为正式的机构解决类似的纠纷,这就是“青苗会”兴起的缘由。从“看青”到“青苗会”,原来都属于自发组织的性质,然而在二十世纪初,“看青”已开始从一个家庭自发的行动向村庄所拥有的集体性责任转移。“青苗会”功能从简单向复杂结构的演变趋势已经引起了社会史讨论者的重视,目前出现了两种有影响的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从清末到民初,随着国家现代化策略向基层社会的不断渗透和延伸,“青苗会”组织已从一种单纯的“看青”功能演化为颇为复杂的地方自治机构。另一派学者的解释则有所不同,他们根据满铁调查的资料发现,“青苗会”功能的变动恰恰证明的并不是村庄自身的成长和进展,而是标志着村庄的衰落。无论怎样评价这两派观点,“青苗会”日益变成了一种复杂的地方功能组织当没有疑问。本文通过河北三个村子即解口村、太子务村和黄土北店村“青苗会”组织的讨论,试图修正以往讨论对“青苗会”功能的若干看法。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本文所探讨的村庄之一解口村属河北永清县 288 个村庄之一,该村共有耕田 1147 亩,如按所有权划分,耕田又可分为本业地、租地和当契地三种。该村拥有 62 户人家,每家平均人口人,拥有耕田亩。户姓以梁姓为最多,占全户数%。“青苗会”是解口村的七种重要组织之一(其余六个组织是村公所、禁赌会、祭茔会、路灯会、添油会、吵子会)。“青苗会”成立的确切时间已不可考,大约在清末就已出现。“青苗会”会员一般都设有会首或称会头一人,司理全会一切事宜,另有管事的或称理事人八九人至十三四人不等,具体执行会内事务。还设有管账先生一人,司理一切账目,另外就是看青的或称青夫一至二人,司理看守庄稼之职,防止偷窃及损坏事情的发...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以解口村、黄土北店村等为个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