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厂检测、修理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发电厂侧电力 市场即将形成。这样,发电厂作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在各个方面的地位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如何降低发电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谋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个发电企业需 要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发电厂检测、修理作为发电厂生产成本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必须在努力提高设备可用率和健康水平的同时,降低检测、修理费用。这就促使大家对现行的检测、修理管理体制进行 思考,以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1 我国检测、修理管理体制的现状近十几年来,我国电力工业迅猛进展,各种高参数、大容量发电设备已成为我国发电市场的主体,但我国的检测、修理管理体制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善。目前,我国实行的仍然是从 50 年代起就实行的事故检测、修理和计划(定期)检测、修理的检测、修理管理体制。虽然近几年以来又推行了“标准化检测、修理”等工作,但这些只是强化了检测、修理工艺质量的控制。事故检测、修理是在发电设备发生事故后的一种恢复性检测、修理,采纳修理、部分更换或全部更换的手段,以恢复设备安全运转为目的;定期检测、修理是一种预防性检测、修理,它最初是根据制造厂家推举的检测、修理周期进行设备的定期检测、修理,这一周期一旦确定就不再改变。检测、修理项目一般是根据有关标准确定的标准项目,停机前已知的设备缺陷而确定的特别项目,以及为了进一步提高机组安全、经济运转水平而确定的技术改造项目组成。设备的定期检测、修理,主要是希望通过解体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以保证机组在检测、修理后能安全运转一段时间。现行检测、修理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弊端:1) 一般来说,发电设备在投产初期和寿命末期的故障率较大,中间要经过一个较可靠的稳定期,并且在各个阶段的故障特点也不相同,但在现行检测、修理管理体制下确定的大修标准项目 和检测、修理周期却一成不变。这样,在故障率高的阶段就降低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利用率,在设备的稳定运转阶段就造成了检测、修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浪费。2) 发电厂锅炉、汽机、电气及公用系统设备,各有自身的特点,设备的故障和损坏周期也各不相同,而单元制发电机组大修又同时进行。这样,假如大修周期过短,就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假如大修周期过长,又会造成设备的故障率增高和可用率的降低。3) 非必要的或保守的预防性检测、修理过多。例如:200 MW ...